齿是什么意思
发音:
意思解释
手机版
- (齒)
chǐ ㄔˇ
1)人和动物嘴里咀嚼食物的器官(通常称“牙”):牙~。~腔。~髓。~龈。~冷(笑必开口,笑的时间长了,牙齿就会感到冷。因谓讥笑于人,如“令人~~”)。
2)排列像牙齿形状的东西:~轮。锯~。梳子~儿。
3)因幼马每岁生一齿,故以齿计算牛马的岁数,亦指人的年龄:马~徒增(旧时自谦年长无能)。
4)并列:不~(不能同列或不与同列,表示鄙弃)。
5)谈到,提及:~及。不足~数。
6)触:~剑(触剑受刀,指被杀或自刎)。
·参考词汇:
tooth a tooth-like part of anything
- 齿亡舌存 chǐ wáng shé cún 【解释】牙齿都掉了,舌头还存在。比喻刚硬的容易折断,柔软的常能保全。【出处】汉·刘向《说苑·敬慎》:“夫舌之存也,岂非以其柔耶?齿之亡也,岂非以其刚耶?”【拼音码】cwsc【用法】联合式;作定语;比喻刚硬的容易折断,柔软的常能保全
- 齾齾 1. 参差起伏貌。 ▶ 宋 苏轼 《九日黄楼作》诗: “烟消日出见渔村, 远水鳞鳞出齾齾。” ▶ 宋 陆游 《泛舟》诗: “女墙齾齾带斜晖, 短棹还从 剡 曲归。” ▶ 清 曹寅 《南辕杂诗》之十七: “野山齾齾草飕飀, 遥指飞云入 宿州 。” 2. 缺损貌。 ▶ 宋 梅尧臣 《和<腊日>》: “猎鼓逄逄奏, 寒冰齾齾消。”
- 齿位 1. 按年龄大小所定的席次。 ▶ 《周礼‧地官‧党正》: “国索鬼神而祭祀, 则以礼属民而饮酒于序, 以正齿位。” ▶ 郑玄 注: “正齿位者, 《乡饮酒义》所谓‘六十者坐, 五十者立侍。 六十者三豆, 七十者四豆, 八十者五豆, 九十者六豆’是也。” 2. 排列的官位。 ▶ 明 赵南星 《与吴复庵书》: “辄忘其齿位之卑, 与明公剖心而盟。” ▶ 《续资治通鉴‧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》: “初, 李思齐 与 察罕特穆尔 同起义师, 齿位相等。” 3. 年龄与官位。 特指长寿与高位。 ▶ 唐 韦应物 《送郗詹事》诗: “既获天爵美, 况将齿位并。” ▶ 唐 权德舆 《唐故长安主簿李君墓志铭》: “齿位皆屈, 而智者叹焉。”
- 齾齹 残缺。 ▶ 清 钱谦益 《华山庙碑歌》: “去年登 岱 访古迹, 开元 八分半齾齹。”
- 齿冠 chǐguàn[crown of a tooth] 牙齿露出齿龈的部分
- 齾翰 残缺的文字、书札。 ▶ 唐 卢肇 《海潮赋》: “古人迷潮源兮, 刓编齾翰未曾言兮。” ▶ 清 钱谦益 《江阴李贯之七十序》: “残编齾翰, 寤寐访求。”
- 齿决 用牙齿咬断。 ▶ 《礼记‧曲礼上》: “濡肉齿决, 乾肉不齿决。” ▶ 孔颖达 疏: “濡, 湿也。 湿软, 不可用手擘, 故用齿断决而食之。 决, 犹断也。” ▶ 《孟子‧尽心上》: “放饭流歠, 而问无齿决, 是之谓不知务。” ▶ 朱熹 集注: “齿决, 啮断乾肉, 不敬之小者也。” ▶ 梁启超 《新史学‧论书法》: “《史记》之书法也, 岂尝有如 庐陵 之《新五代史》, 晦菴 之《通鉴纲目》, 咬文嚼字, 矜愚饰智, 齗齗于缌小功之察, 而问无齿决者哉!”
- 齾丑 旧时“五”的隐语。 “丑”字亏缺右边的上半边为“五”。 ▶ 清 褚人获 《坚瓠九集‧市语》: “不若吾乡市语有文理也。 一为旦底, 二为断工, 三为横川, 四为侧目, 五为齾丑。”
- 齿冷 chǐlěng〈书〉耻笑(笑则张口,时间长了,牙齿就会感觉到冷):令人~。
- 齾 yà ㄧㄚˋ1)缺齿。2)(器物)缺损:“每行凡七十九字,其下多断~不存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