借交报仇是什么意思
发音:
意思解释
手机版
- jiè jiāo bào chóu
【解释】帮助别人报仇。
【出处】《史记·郭解列传》:“(解)以躯借交报仇。”
【拼音码】jjbc
【用法】连动式;作谓语、宾语;指舍身助人报仇
- 借交 见“ 借交报仇 ”。
- 报仇 bào chóu采取行动,打击仇敌:~雪恨。
- 交报 1. 佛教语。 谓眼、耳、鼻、舌等六根交互受报。 ▶ 《楞严经》卷八: “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自业所感, 造十习因, 受六交报……一切众生六识造业, 所招恶报从六根出。” 2. 泛指报应。 ▶ 北魏 杨衒之 《洛阳伽蓝记‧宣忠寺》: “﹝ 尔朱兆 ﹞乃发怒, 捉 祖仁 , 悬首高树, 大石坠足, 鞭捶之, 以及于死。 时人以为交报。” ▶ 《太平广记》卷一二一引 唐 张鷟 《朝野佥载‧张楚金》: “为法自毙, 所谓交报也。”
- 借客报仇 见“借交报仇”。
- 借身报仇 见“借交报仇”。
- 报仇雪恨 bào chóu xuě hèn 【解释】报冤仇,除仇恨。雪,洗刷掉。【出处】《淮南子·氾论训》:“(文)种辅翼越王勾践。而为之报怨雪耻。”【示例】~的日子快到了。【拼音码】bcxh【用法】联合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复仇方面【英文】revenge
- 报仇雪耻 bào chóu xuě chǐ 【解释】报:报复;仇:仇恨;雪:洗刷,除去;耻:耻辱。报复冤仇,洗刷耻辱【出处】西汉·刘向《战国策·燕策二》:“若先王之报仇雪耻,夷万乘之强国。”【示例】鲁迅《且介亭杂文末编·女吊》:“会稽乃~之乡,非藏垢纳污之地!”【拼音码】bcxc【用法】联合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形容人报冤仇、解怨恨【英文】revenge
- 有冤报冤, 有仇报仇 谓对有冤仇的人定要施行报复。 ▶ 《水浒传》第二六回: “ 武松 虽是粗卤汉子, 便死也不怕, 还省得有冤报冤, 有仇报仇, 并不伤犯众位, 只烦高邻做个证见。” ▶ 明 无名氏 《白兔记‧说计》: “若得一日发迹, 李洪一 , 那时有冤报冤, 有仇报仇。” ▶ 洪深 《赵阎王》第一幕: “姓 赵 的, 你听说, 咱们有冤报冤, 有仇报仇。 老子活着不能见你, 做鬼也是后会有期。”
- 借亲 犹借吉。 宛委山堂本《说郛》卷七三引 宋 李之彦 《东谷所见‧借亲》: “父母垂死, 人子于此正哀痛彻骨, 几不欲生之时也。 今人反以送死为缓, 惟以借亲为急。 父母死未即入棺, 仍禁家人辈未得举哀。 弃亲丧之礼, 而讲合卺之仪;置括发之戚, 而修结发之好。”详“ 借吉 ”。
- 借他人酒杯,浇自己块垒 借他人酒杯,浇自己块垒 基本解释:块垒:由土块垒成的土堆,借喻心中积郁的愁闷。借助酒来排遣心中的积郁。
- 借事生端 借事生端 基本解释:以某事为借口而制造事端。
- 借代 jièdài修辞方式,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,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。如‘红领巾参加植树劳动’中的‘红领巾 ’就是代替‘少先队员’。
- 借书证 借书证拼音:jiè shū zhèng 注音:ㄐㄧㄝ ˋ ㄕㄨ ㄓㄥˋ 词语解释◎ 借书证 jièshūzhèng[library card(ticket)] 图书馆印发的借书证件
- 借令 1. 假设连词。 即使。 ▶ 宋 王安石 《赠曾子固》诗: “借令不幸贱且死, 后日犹为 班 与 扬 。” ▶ 梁启超 《新民说‧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》: “家长而不贤, 固阖室为饿殍, 借令贤也, 而能荫庇我者几何?” 2. 假设连词。 假如。
- 借书留真 jiè shū liú zhēn 【解释】指借别人的书,抄写后留下正本,把抄本还给别人。【出处】《汉书·河间献王传》:“从民得善书,必为好写与之,留其真。”【拼音码】jslz
- 借以 jièyǐ作为凭借,以便做某事:略举几件事实,~证明这项工作的重要性。
- 借东风 《三国演义》第四九回载 诸葛亮 于仲冬时节作法借三日三夜东南风, 助 周瑜 火攻破 曹操 大军。 今多以“借东风”指利用好的形势或其他单位的先进经验来推动工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