氤是什么意思
发音:
意思解释
手机版
- yīn ㄧㄣˉ
1)〔~氲〕a.烟云弥漫,如“灵山多秀色,空水共~~”;b.中国哲学术语,指万物由相互作用而变化生长,如“天地~~,万物化醇”。
- 氤氤氲氲 烟云或气体极盛貌。 ▶ 唐 韦执中 《白云无心赋》: “氤氤氲氲, 或聚或分, 其散也气, 其兴也云。” ▶ 明 高明 《琵琶记‧丹陛陈情》: “合殿里只闻得一阵氤氤氲氲, 非烟非雾, 扑鼻的御炉香。”
- 氣 qì ㄑㄧˋ1)见“气”。
- 氤氲 1. 古代指阴阳二气交会和合之状。 ▶ 《白虎通‧嫁娶》引《易》: “天地氤氲, 万物化淳。”按, 今本《易‧系辞下》作“絪縕”。 ▶ 南朝 陈 徐陵《劝进梁元帝表》: “自氤氲混沌之世, 骊连 、 栗陆 之君, 卦起龙图, 文因鸟迹。” ▶ 《旧唐书‧李义府传》: “邃初冥昧, 元气氤氲。” ▶ 宋 周密 《齐东野语‧贾相寿词》: “听万物氤氲, 从来形色, 每向静中觑。” ▶ 清 龚自珍 《辨仙行》: “仙者乃非 松乔 伦, 亦无英魄与烈魂;彼但堕落鬼与神, 太乙主宰先氤氲。” 2. 迷茫貌;弥漫貌。 ▶ 三国 魏 曹植 《九华扇赋》: “效虬龙之蜿蝉, 法虹霓之氤氲。” ▶ 北魏 郦道元 《水经注‧沮水》: “ 汉武帝 获宝鼎于 汾 阴, 将荐之 甘泉 。 鼎至 中山 , 氤氲有黄云盖焉。” ▶ 元 王实甫 《西厢记》第一本第三摺: “又不是轻云薄雾, 都只是香烟人气, 两般儿氤氲得不分明。” ▶ 《孽海花》第一回: “但觉春光澹宕, 香气氤氲, 一阵阵从帘缝里透出来。” ▶ 朱自清 《冬天》: “﹝洋炉子﹞太高了, 父亲得常常站起来, 微微地仰着脸, 觑着眼睛, 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, 夹起豆腐, 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。” 3. 指弥漫的烟气。 ▶ 曹禺 《日出》第一幕: “﹝ 陈白露 ﹞自己很熟练地燃上香烟, 悠悠然吐出淡蓝色的氤氲。” 4. 浓烈的气味。 多指香气。 ▶ 南朝 梁 沈约 《芳树》诗: “氤氲非一香, 参差多异色。” ▶ 清 李渔 《闲情偶寄‧器玩‧椅杌》: “焚此香也, 自下而升者, 能使氤氲透骨。” ▶ 郭沫若 《孟夫子出妻》: “因为她所留下的氤氲在她走了之后却专门在他的嗅觉上作用起来。”
- 氢键 [hydrogen bonding]相邻分子中成对原子间的相互作用,比离子键或共价键弱,但是比范德瓦耳斯力强,排列分子并使其聚在一起。成对的原子一个是以共价键与氮原子或氧原子结合的氢原子(-NH或-OH),称为给体;另一个原子是氮或氧或带负电的粒子,称为受体。给体有效地将氢与受体氮或氧原子的电子共享。水是离子化合物和许多其他物质的良好溶剂,因其极易与溶质形成氢键。蛋白质内氨基酸之间的氢键决定其三级结构。DNA两条链上的核苷酸中含氮碱基之间的氢键(鸟嘌呤与胞嘧啶,腺嘌呤与胸腺嘧啶)掌握遗传信息传递的关键。
- 氤氲使者 即氤氲大使。 ▶ 清 李渔 《怜香伴‧搜挟》: “莫道姻缘是偶然, 红丝端的暗中牵, 自家氤氲使者便是。”
- 氢离子浓度指数 qīnlízǐnóngdùzhǐshù表示溶液酸性和碱性程度的数值,即所含氢离子浓度的常用对数的负值。如某溶液所含氢离子的浓度为每升10-5克,它的氢离子浓度指数就是5。氢离子浓度指数一般在0至14之间,当它为7时,溶液呈中性;小于7时呈酸性,值愈小,酸性愈强;大于7时呈碱性,值愈大,碱性愈强。通称PH值。
- 氤氲叆叇 氤氲叆叇 基本解释:氤氲:烟云弥漫的样子;叆叇:云彩浓密。形容云气弥漫浓厚。
- 氢氧根 qīngyǎnggēn羟基。
- 氤氲大使 传说中掌婚姻的神。 ▶ 宋 陶谷 《清异录‧仙宗》: “世人阴阳之契, 有缱绻司总统, 其长官号氤氲大使, 诸夙缘冥数当合者, 须鸳鸯牒下乃成。” ▶ 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五: “多是氤氲大使暗中主张, 非人力可以安排也。”
- 氢氧化镁 氢氧化镁 基本解释:化学式mg(oh)2。白色粉末。中强碱。不溶于水。能跟酸反应。在海水中加入石灰乳而得。主要用于生产金属镁,医疗上可作解酸药和缓泻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