疾雷不及掩耳是什么意思
发音:
意思解释
手机版
- jí léi bù jí yǎn ěr
【解释】突然响起雷声,使人来不及掩耳。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,使人来不及防备。
【出处】《六韬·龙韬·军势》:“疾雷不及掩耳,迅电不及瞑目。”
【示例】他们或者未必起身,给他们个疾雷不及掩耳,拿了就走,必不使一名漏网。(清·李宝嘉《文明小史》)
【拼音码】jlbe
【用法】复句式;作定语、分句;比喻事情来得突然,使人来不及防备
【故事】东汉末年,曹操进攻黄河流域的马超和韩遂,把马超打败。马超要求割地求和,曹操不答应,占领渭口后修筑工事后,表面答应议和,暗中养精蓄锐,接着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势向马超突然袭击,将丝毫没有防范的马超打得大败而逃
- 疾雷 1. 急遽发出的雷声。 &nb...
- 不及 bùjí①不如;比不上:这个远~那个好ㄧ在刻苦学习方面我~他。②来不及...
- 掩耳 1. 捂住耳朵不听。 &nbs...
- 捷雷不及掩耳 犹迅雷不及掩耳。喻事起突然,不及防备。
- 迅雷不及掩耳 xùn léi bù jí yǎn ěr 【解释】雷声来得非常快,连捂耳朵都来不及。比喻来势凶猛,使人来不及防备。【出处】《六韬·龙韬·军势》:“疾雷不及掩耳,迅电不及瞑目。”【示例】真是~,问题解决得如此迅速、顺利。【拼音码】xlbe【用法】主谓式;作定语、分句;比喻来势凶猛,使人来不及防备【英文】as sudden as lightning 【故事】东汉末年,曹操进攻黄河流域的马超和韩遂,把马超打败。马超要求割地求和,曹操不答应,占领渭口后修筑工事后,表面答应议和,暗中养精蓄锐,接着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势向马超突然袭击,将丝毫没有防范的马超打得大败而逃
- 疾雷不暇掩耳 同“疾雷不及掩耳”。
- 疾雷不及塞耳 同“疾雷不及掩耳”。
- 疾雷 1. 急遽发出的雷声。 ▶ 《庄子‧齐物论》: “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。” ▶ 《旧唐书‧高祖纪论》: “决神机而速若疾雷, 驱豪杰而从如偃草。” ▶ 《红楼梦》第九六回: “ 黛玉 听了这句话, 如同一个疾雷, 心头乱跳。” ▶ 鲁迅 《坟‧摩罗诗力说》: “﹝ 修黎 ﹞偕其友乘舟泛海, 而暴风猝起, 益以奔电疾雷, 少顷波平, 孤舟遂杳。” 2. 比喻汹涌的波涛声。 ▶ 《文选‧枚乘<七发>》: “﹝涛﹞似神而非者三: 疾雷闻百里;江水逆流, 海水上潮;山出内云, 日夜不止。” ▶ 李善 注: “言声似疾雷, 而闻百里。”
- 掩耳 1. 捂住耳朵不听。 ▶ 《左传‧昭公三十一年》: “ 荀跞 掩耳而走。” ▶ 汉 荀悦 《汉纪‧昭帝纪》: “面刺王过, 王至掩耳趋走。” ▶ 唐 韩愈 《寄卢仝》诗: “劝参留守谒大尹, 言语才及辄掩耳。” ▶ 明 王世贞 《艺苑卮言》卷六: “一日游 西湖 , 望 建业 五色云起, 诸君谓为庆云, 拟赋诗。 ▶ 刘 独引大白慷慨曰: ‘此王气也, 后十年有英主出, 吾当辅之。 ’众皆掩耳。” 2. 指不闻不问。 ▶ 清 唐孙华 《哭曹九咸明府》诗之四: “折腰怜傲吏, 掩耳作家翁。” 3. 御寒护耳的用品。 ▶ 《元典章‧礼部五‧春牛经式》: “释策牛人罨耳……寅亥时为通气, 故揭一边。 子丑时芒神全戴掩耳, 为严凝时全掩也。”
- 不及 bùjí①不如;比不上:这个远~那个好ㄧ在刻苦学习方面我~他。②来不及:后悔~ㄧ躲闪~。
- 疾雷将 唐 郑畋 所募精锐部队, 行动迅速, 锐不可当, 号称“疾雷将”。 ▶ 《新唐书‧郑畋传》: “明年, 为 凤翔 陇西 节度使, 募锐兵五百, 号‘疾雷将’, 境中盗不敢发, 发辄得。”
- 不及事 不能成事;完不成任务。 ▶ 《管子‧小匡》: “人君唯优与不敏为不可。 优则亡众, 不敏不及事。” ▶ 唐 韩愈 《唐故河南令张君墓志铭》: “度支 符州 , 折民户租岁, 徵绵六千屯, 比郡承命惶怖, 立期日, 唯恐不及事被罪。”
- 不及格 bù jígé(1)[flunk;fail](2)不够或达不到标准(3)评定 [一个学生]成绩不能通过所要求的标准教师只让他的两个最坏的学生不及格(4)证明缺少知识或技巧而不能通过(一项试验或课程)他的化学不及格
- 不及秋 唐 服装名, 即短裤。 意谓不到秋凉即须易装。 ▶ 宋 吴处厚 《青箱杂记》卷七: “ 天佑 末, 广陵 人竞服短裤, 谓之不及秋。”
- 信不及 信不过, 不能相信。 ▶ 《红楼梦》第四三回: “ 尤氏 笑道: ‘我有些信不及, 倒要当面点一点。 ’” ▶ 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九回: “这话不是空谈得的, 少一时自然要还你们一个凭据。 可不知你们四位信得及信不及?”
- 来不及 lái bují因时间短促,无法顾到或赶上:还有一个钟头就开车,~出城看他去了。
- 等不及 1. 形容行动毫不迟延。 ▶ 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二一回: “他便等不及的出去, 就站在当院子日头地里, 从姑娘当日怎的替父亲要报仇说起, 一直说到 安老爷 怎的携他回乡合葬父亲, 不曾落下一个情节。” 2. 因时间紧迫而不能等候到。
- 赶不及 gǎn bují来不及:船七点开,动身晚了就~了。
- 过不及 过分和达不到。 ▶ 宋 朱熹 《<中庸章句>序》: “动静云为, 自无过不及之差矣。” ▶ 明 田汝成 《西湖游览志馀‧香奁艳语》: “终公之身, 未尝有过不及之时。”参见“ 过犹不及 ”。
- 掩耳偷铃 同“掩耳盗钟”。
- 掩耳盗钟 亦作“掩耳盗锺”。捂住耳朵偷钟。比喻自己欺骗自己。语出《吕氏春秋·自知》:“范氏之亡也,百姓有得锺者,欲负而走。则锺大不可负,以椎毁之,锺怳然有音。恐人闻之而夺己也,遽揜其耳。”
- 掩耳盗铃 yǎn ěr dào líng 【解释】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。比喻自己欺骗自己,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。【出处】《吕氏春秋·自知》:“百姓有得钟者,欲负而走,则钟大不可负。以椎毁之,钟况然有声。恐人闻之而夺己也,遽掩其耳。”【拼音码】yedl【灯谜面】聆【用法】连动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含贬义【英文】plug one's ears while stealing a bell 【故事】从前有个小偷发现人家家门口挂着一口很大的铜钟,他想偷但一个人搬不动,想把他敲碎卖碎铜,担心敲钟时别人听到声音而偷不成,终于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,就是把自己的耳朵用棉花塞住听不到声音,结果偷窃时被当场逮住
- 掩耳盗锺 见“掩耳盗钟”。
- 盗铃掩耳 同“盗锺掩耳”。
- 盗锺掩耳 《吕氏春秋·自知》:“有得锺者,欲负而走,则锺大不可负,以椎毁之,锺况然有音,恐人闻之而夺己也,遽揜(掩)其耳。”后以“盗锺掩耳”比喻自己欺骗自己。